09 September 2014

抑鬱有時

愈來愈大壓力的生活令很多人患上抑鬱症。根據資料顯示,本港已有超過三十萬人患上抑鬱症,而估計到了2020,抑鬱症將成為全球疾病排行榜的第二位,發病率僅次於心臟病。

因此,這個情況不容忽視,大家亦應該多留意身邊的家人和朋友,因為如羅賓·威廉斯,一位國際笑匠,卻患上抑鬱症,最後自我了結生命,這是許多人料想不到和不明白的。


這本書除了讓讀者認識抑鬱症的種類、成因和治療方法外,亦引用了很多真實個案作例子解釋。重要的是患病人士應及早去接受治療,而作為病者的家人或朋友,可以幫助他們的,是「以同感心去接納、鼓勵……」。了解他們,與他們同行和一起克服困難,都能夠幫助他們早日走出黑暗。

09 July 2014

有鼻有眼 怎會不美?

這是一本關於文字工作的書。文字工作者都是愛閱讀的人,作者在這本書中有好些文章便是談及閱讀,值得大家細味,尤其為人父母者。閱讀除了增加知識外,可以拓寬視野,因為作者的見解並不一定是你認同的,但卻令你看見一些不同的看法。

作者指出,「閱讀跟聯想力、創造力、感受力、理解力、記憶力,都有極大關聯。」另外,「閱讀可以鍛鍊思維,因閱讀是一個頗複雜的心理歷程,完整的閱讀要經過字面理解、詮釋、評論和創造思考的過程。」因此,父母應該在小朋友十歲前,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和能力,十歲以後才做會較困難。我亦曾經讀過一些研究,若一個人在小時候養成了閱讀習慣,在長大後就會有自學和搜尋資訊的能力,對日後的學習和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現今的人似乎亦喜歡「打機」多過閱讀,我們應該改變這個現況,即使你不是小朋友,也應多閱讀,因為對你思考和寫作有幫助。或許你認為自己不會做作家,不過,若你多讀,我相信你動手寫電郵的能力定必增強。不信的話,可以試試看。

11 June 2014

Less is More

人人都在強調增值的今天,這本書卻在唱反調,叫讀者不要爭取太多。作者問了幾個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 你是否意識到在某些時候,你要放棄某些東西?你放棄這些東西,會否令你失去了很多?你這個「個體」,會否因為你放棄這些東西而減少了?


很多人提倡活在當下,若我們真的懂得活在當下,就不會被現今以外的事物拖走,我們便能夠靜下來,專注於現今要做的事情,我們才能聽到和看見更多在我們身邊的人、事、物。若我們用力去爭取一些在當下以外的東西,我們不單可能錯過了在我們身邊重要的東西,也未必能同時專心於爭取其他東西,到頭來,甚麼都做不成,反而得到的更少。

20 May 2014

夫婦心靈雞湯

這本書輯錄了許多夫婦的故事,有些是有趣開心的,有些是他們經歷病痛或面對死亡的感人事件,所有都刻劃出夫婦之間的深厚感情和對對方的委身。即或有些夫婦看來並不是十分恩愛,他們仍會用方法去維繫他們的關係,而且從故事中亦可看見,在他們心底裡,依然是關心對方和珍惜彼此的關係。

其中一個故事講述一位太太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投訴丈夫,說他這樣做得不好,那樣做得不好,以致令她很麻煩,但她的丈夫從沒有反駁。有一次,這太太因病入醫院,丈夫連飯也不吃便去醫院探望太太;另一方面,太太卻是擔心丈夫有沒有吃飯(因為丈夫不懂得煮飯)和好好休息。總而言之,丈夫和太太心底裡其實十分關心和愛對方,無論生活中有多少磨擦,他倆對對方的愛仍沒有變。

大概人生就是這樣,未必一定有轟轟烈烈的故事在生活中發生,但感情卻是點點滴滴在累積,支持著彼此的關係和共同的生活。關係是一種緣份,要珍惜,不要到分離時才後悔當初,到時便太遲了。

16 April 2014

似曾相識

在這本書裡,作者記述他照顧患上老人痴呆症的太太的經過,這也是他跟太太共同面對這個病的心路歷程。

與大部分照顧老人痴呆症患者的家人一樣,作者照顧患病的妻子並不是容易的事。因為太太善忘,所以他不可讓她離開半步,否則她可能迷路,不懂得返家。想像一下,有一個人時刻跟隨著你,並且你要餵她吃飯、帶她上洗手間、幫她換衣服、她悶時要陪她玩,但她並不是個小孩子,而且你無法跟她有心靈上的溝通和交往……


當作者回想以往跟未患病的太太相處的日子,他慨嘆自己以前沒有好好珍惜,現在太太已經不再像以往一樣,甚少跟他說話了。不過在痛苦的過程中,他仍然堅持照顧太太,因為愛是他的動力,所以他能說,是太太讓他明白生命的真正意義。

28 February 2014

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 at Work

心靈雞湯系列的書籍輯錄的都是一些鼓勵人心的文章,我讀過不只一本,每一本都有很多發人深省的故事。最近讀了這本跟工作有關的,其中不乏令人感動的真實故事。以下是其中一個(因為我讀的是原本的英文版本,所以以下是我簡略的翻譯):

這個故事的題目為 Thank you for believing me well
它講述一個社會工作者接了一個個案,幫助輔導一個年輕的、看來很不開心的女士。這位女士之前在另一間精神治療中心接受輔導,這間中心給這位女士的報告評語是「絕望」,然後將這位女士轉介到這個社工任職的中心。不過這個社工沒有理會這個報告,只是根據她每次面見這位女士的情況來給她幫助。後來,經過了數個月的面談,這位女士已經可以處理她的問題,找到一份新工作,搬了新屋,亦準備結婚。她在完結這個輔導時,送了一份禮物給這個社工,並加上一封短信,上面寫著: “Thank you for believing me well.”


當我們跟別人相處,如果已給對方一個前設,便很難客觀地了解對方,更難說要去幫助對方。我也認識一位朋友,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受到很多傷害,以致她不懂得跟別人相處。她在其中一個群體中,長時間都得不到支持,即使她已有少少改善,別人仍然不給與她任何機會去投入這個群體,令她很失望,最後決定離開。其實有誰沒有過錯?若我們將心比己,便能夠給別人一個翻身機會,也給自己一個機會去多方面認識對方。

28 January 2014

流金歲月

坊間有關長者的書籍大多是談論長者常患的疾病,只是偶然會有一、兩本是以正面角度描述長者們的生活見證。

香港愈來愈多長者已是不可改變的事實。想一下,其實你和我有一天都會成為長者,這亦是不可抗拒的事實。

《流金歲月》的作者就是要讓讀者面對這個「人人會步向年長」的事實,並且以正面態度來面對。這樣的態度能助你在年長時活得更豐盛,亦能助你懂得如何關心你身邊的長者。要關懷身邊的長者,讓他們步入晚年時感受到前路光明的話,我們要接納及接觸那個同樣是逐漸年長的自己,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與長者相處,因為這樣的同理心能讓我們進入長者的感覺中,明白他們的感受。


現今的世代,人人都講求高生產力,做事能幹的會被稱讚,否則便視為能力弱。但我們有沒有想過,每個人的能力都不同,生產力高的,情緒智商可能很低。而且,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長處,是任何人都不可以替代的。長者的生產力已大不如前,如果你要關心長者的話,必須認同人的價值不在乎他擁有甚麼及貢獻有多少。長者仍然需要我們關心,因為他們跟其他年紀的人一樣,同樣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