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December 2012

隱蔽長者

這本書是為一班「有心人」寫的,這班有心人見到社會上有很多隱蔽長者需要別人關心和協助,但是又怕自己不夠專業,不懂得「正確」地幫助這些長者,又或者怕自己講錯說話,愈幫愈忙,弄巧成拙。這本書提供了一些輔導策略和技巧,也有真實個案給讀者作參考,十分實用。


書中提到跟長者交談,要虛心聆聽和細心回應。其實這跟其他人交談都是一樣的。任何年紀的人都不喜歡對方跟他說教,特別是成年人。他們生活了多年,即使他的一套做人處事方式有問題,畢竟已用了多年,難道你認為你用幾句說話勸他改用其他方式,他便會照你的意思做嗎?書中提我們要「勒緊舌頭,細心聆聽」。是的,人都停不了口,總是要教人做這個做那個,去探病時總認為要多說話,不可以有冷場。要我們不說話好像很難似的。其實對方只希望有人聆聽,並且陪伴他們面對困難而已,這就是支持了,就這麼簡單。

28 October 2012

老年痴呆症 — 與患者及家屬同行

一般人理解老年痴呆症,是認為患者忘記了以前的事情,尤其近期發生的事情,有些患者連家人是誰都不記得。這的確是患者其中一些表現。不過為何患者有這些表現?家人應該如何面對及處理他們的發病情況?

這本書從不同角度探討老年痴呆症,有些是醫生的講解,有些是病者自己道出心底話,也有家屬分享在照顧病患者的壓力和感受。

有一點很重要,即使病患者失去了認知、記憶、思考和自理能力,他們的感情能力方面是活躍的,他們能感受到關懷者跟他們相處時的情緒表達,能感受到你對他的善意和愛心。

另外一個觀點是,老年痴呆症患者「沒有因失去回憶而失去自己,因為他沒有被他所愛的人遺忘。」當你的父母或祖父母失去記憶,你面對他們時,會感到失落和悲傷,因為他們好像變成了一個陌生人。不過你們以往一起生活或經歷的,仍然在你的記憶裡,是真實的,所以他們其實仍然是對方,並不是一個你不認識的陌生人。所以我們可以做的,是以一個新的相處方式和一套新的語言,跟他們生活和建立關係。


這本書並沒有美化這個病,也沒有嘗試將患者家屬承受的壓力隱藏。這個病未能治癒,只可舒緩病情,改善生活素質。而愛卻是在許多傷痛和無奈中最佳的治療方法。



28 September 2012

When I Found You

Catherine Ryan Hyde  When I Found You 這本小說講到一個中年人在某一個清晨在打獵時發現一個被遺棄在一棵樹下的剛出世的嬰兒。若不是這個中年人立時將這個嬰孩送去醫院,他應該很快便消失在這個世界上。這個中年人想收養這個嬰孩,雖然嬰孩的媽媽已不再適合養育他,但嬰孩的外婆卻成為了直系親屬,政府將嬰孩交了給他的外婆養育。
自此,中年人沒有停止關心這個嬰孩,他每年都會送禮物給這個一直在成長的孩子,並請孩子的外婆答應他,有一天會讓孩子知道,是中年人救了他的命。不過這個孩子並不是健康地成長,十五年後,他的外婆再沒有方法教導這個未成年罪犯,於是將他帶到中年人的面前,讓中年人收養這個孩子。

中年人收留了他,即使他的第二任妻子未能接受這個孩子而選擇離開,他仍然不離棄這個孩子,並用心教導他,讓他學習承擔責任、接納自己、 突破自己,亦學習去珍惜親人、面對困難、愛人,並將愛心傳開。

28 August 2012

Message in a Bottle

Nicholas Sparks Message in a Bottle 這本小說講述女主角由在沙灘上拾到一個玻璃瓶,裡面藏著一封信開始,她如何尋找寫這信的男士,認識他,了解他過去的一段完美的婚姻,及至他太太離世,他如何在多年後仍未能釋懷。女主角後來跟這男士相戀,但因著這男士未能放下過去,以至他倆未能一起組織新家庭。最後,這男士決定放下過去,卻不幸身亡。女主角傷痛,因為這段感情刻骨銘心,就如這男士以前未能忘記以往的婚姻一樣。她重覆了這個男士的經歷,她學習放下過去,繼續走人生路。

放下,從來都不是容易的,尤其一些你執著的人、事、或感覺,有些是開心的,而有些可能是不開心的。但是,不放下,可以做甚麼?只會令自己走進死胡同,跳不出框框,永不能向前,即使有更好的東西在前面,亦不會看得見,也未必有勇氣去拿取。

放下,並不等於忘記過去,並不等於將過去的人或事抺掉或否定,這些人或事仍在心中,只是你能夠同時有勇氣去面對新的人生路,不會被過去限制你或綑綁你。

放下,需要勇氣。

28 July 2012

行在地上

艾阮的《行在地上》重新演譯聖經中的人物的故事,並不是查考聖經,也沒有說教,是一部文學作品,即使你沒有任何信仰,讀起來也不會不明白。

作者將聖經人物的故事及其內心世界表達出來,而且從這些故事聯繫到現今社會的情況,刻畫一些社會現象或人性表現,例如包二奶、父母的身教、女性的角色、人的貪戀權位等等,讓讀者思想和反省。

每一篇故事只有兩頁, 容易閱讀,另外,每個聖經人物有一幅插圖,從另一個藝術角度表達出這些人物的心靈掙扎,讓讀者有更多想像空間。

12 June 2012

相繫深深

一個人患病,不只是這個人痛苦,他的親人同樣感到痛苦。即使不是肉身上的痛楚,心情上的痛苦、無奈、擔心等等跟病者感受到的,程度無異,特別是你親愛的家人。

楊牧谷親身經歷女兒患病,以文章鼓勵同路人,在照顧患病的親人時,要鼓勵病者從痛苦的經歷中找到意義,因為生命的豐富比長短更重要。

我們能為病者做的事情很有限,因為始終他們自己要跟病魔對抗,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他們。但我們能給他們支持和鼓勵,與他們同行,讓他們不會感到孤單。我們亦未必能告訴病者痊癒的機會有多少,但我們可以讓病者以積極的態度去為生命的目標往前,這才能令他們有勇氣去跟病魔打仗。即使不知結果如何,我們不可「關掉生命力的總掣」,若已認為一定會輸,那就必敗無疑。

04 May 2012

你的態度決定你的高度

這是朋友介紹的一本書。這是一本心靈治療的書,但作者並不是用說教的方式又或者介紹方程式去幫助人處理問題,而是用許多短小的故事,讓讀者細味反省。

這些故事分類為學習、工作、夢想、財富/成功、人際、愛情和家庭,總有一些切合你的需要。特別的是在某些故事的結尾,作者會將跟這個故事有關的文章、書或者錄影的資料列出,讓讀者可以有延伸閱讀和參考,非常實用。

其實未必一定有問題要處理才要看這一類的書,有些故事似曾相識,再讀之下,可能會在某個時候有另外一些體會或得著。

其中有一個蜜蜂和黃蜂的故事。黃蜂不明白為何自己不及蜜蜂受歡迎。以下是蜜蜂的回應:

你說的對,你比我漂亮得多。但我知道人們會喜歡我,是因為我給他們採蜜,請問你為人們做了甚麼呢?

重點不是我們擁有甚麼,而是我們為別人付出了甚麼,是否成為別人的祝福。

蜜蜂演繹了「你希望別人怎樣待你,你就得先怎樣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