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November 2013

不離不棄

這本書收集了九個老年痴呆症患者家屬的故事,全是他們在照顧家人的過程的掙扎、感受和眼淚。有的是丈夫照顧妻子,也有女兒照顧父或母。無論患者家屬是何身分,他們對患者的照顧是何等細心,即使患者已忘了照顧他們的是誰,他們仍不離不棄地照顧他們,皆因家屬對患者的愛。

照顧老年痴呆症患者除了要有耐性和愛心,也要有創意和靈活的處事態度。例如一位伯伯為了要拖著患病的太太,怕她走失了,但又要從日間中心帶飯、餸和湯回家,兩大袋食物加太太,只有兩隻手的伯伯,只好找一條有扣的褲頭帶掛在頸上,把兩盒湯掛在胸前。


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表達能力低,甚至已失去這個能力,所照顧者要細心留意他們,並從患者的角度猜想他們的需要,去幫助他們。

28 October 2013

守護4141個心跳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醫生,一位醫學知識和醫術頂尖的醫生,一位在台東鄉村工作的醫生。

帶著使命回到出生的鄉村為村民診症治病的徐超斌醫師,因為每天工作16小時,終於捱到中風,左邊的肢體不能再如往般活動自如,從醫生成為病人,然而在過程中,對生命和經歷有許多反思。到今天,他仍然堅持留在台東的達仁鄉,為許多仍然信任他的病患診症。

在徐醫師中風後,達仁鄉的民眾一直等他痊癒,再次回去為他們診症,不肯接受其他醫師的照顧,因為他們認為徐醫師是一名好醫生,是他們唯一可以信任的醫生。

有不少醫生都會在病人面前擺出一副醫生的專業樣子,有高不可攀的感覺,有些是因為自大,自以為了不起,亦有些因為不想在感情上太投入,太同情病人。但徐醫師跟別的醫生不一樣,他會跟病人談天說笑,他記得每個病人的姓名,他見到一些病人亦會為他們流淚,他是少有的一個敢於真情流露的醫生。他認為醫生不比其他行業尊貴,反而,穿了白袍在身上,只是多了一分責任感和使命感。他是個願意聆聽的醫生,而他深明這比甚麼都重要。

香港需要多一些像徐醫師的醫生。

28 September 2013

台灣念真情

這是台灣本地作家吳念真的作品,他將三年半內所拍製的電視節目,以文字重新表達出來。每一個故事都是關於台灣這個人情味豐富的地方,共有來自十七個縣市的七十二則故事。這些故事讓讀者認識台灣的文化、風土人情、習俗等等。例如花蓮的玉里地區有一個「行動郵局」,因為地理因素,找不到一個東南西北的居民都方便的地方建郵局,於是便想到行動郵局。只有兩位職員,每天駕駛著這輛郵局車,跑到不同的地點,去服侍玉里的居民,多年來提供全面的郵局業務。這個郵局每天要跑十一個定點,每個定點只能停留半小時,於是居民通常是等郵局到。居民跟郵局職員的關係很融洽,有的會倒茶給他們喝,有的以優惠價,讓他們外帶午餐。郵局職員是居民的好幫手,例如他們會幫老人家填銀行表格提款等等。這樣的運作模式,以及跟居民建立的親和關係,除了台灣,不知哪裡會有!

28 August 2013

今日阿婆金句

跟外婆同住時的生活點滴,讓作者反省人生的種種,包括跟長者相處的技巧、朋友、死亡等題目。作者感到能夠跟外婆生活是上天給她的恩典,覺得外婆願意在生活上依靠她,是信任作者有能力照顧她的表現。作者工作忙碌,更令她珍惜可以陪伴外婆的時間,那怕只是簡單的一起到市場買菜,因為長者的健康狀況並不是我們可以預料和控制的。

在生活中,作者坦言跟老人相處,「沒趣的時候,遠比有趣的時候多——多上好幾百倍。」但是作者卻不得不承認,跟外婆生活讓她學到更多,亦啟發了她許多。她領會到,「每個人也是不同的」,而要活在其中,所需要的是禮讓、體諒,以及愛。並且,對待老人,耐性是必需的,因為長者的身體狀況令他們行動很慢,若你們要陪伴他們,必須與他們同步,即使你心中何等急,都要慢下步伐。


要長者開心,作者說只有親人的親身陪伴。要跟長者溝通得好,不是只對他說要小心這個、小心那個;提防這個、當心那些,而是要用心聆聽他們說話,對他們的生活表示與趣,聽他們講他們想講的,要讓他們感到:我說的話,有人願意聆聽。

18 July 2013

Relationship

前一陣子新聞報導,演藝學院的畢業生在行畢業禮的時候,在向主禮的特首敬禮這個環節,用了不同的方法表達對這位特首的不滿。有的不向他躹躬,有的向他行三個躹躬,也有向他示以手指公向下。

我相信這現象出於特首的不受歡迎,而他的不受歡迎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因為現今的大學生比以前的更敢表達意見。不過,總而言之,三個特首的任期間,從未見過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可以想像這位特首的受歡迎情度真的是十分的低。無論如何,他真的要好好反省一下,若仍然以「牛頭唔答馬嘴」的方法面對市民和市民表達的意見,永遠不能幫助他順利施政。市民想要的東西,他不理會,卻以另外一些他認為好的東西給他們,這樣只會令關係逐步惡化。正如任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樣,你自以為是好的,硬要對方接受,但其實這不是對方覺得重要和好的,對方當然不會接受,繼續下去,只會令對方反感,並且不會再想跟你建立關係。

11 July 2013

Idiots



在面書上見到有人分享一張圖,圖中有一些人在不同的情況下,例如跟朋友相聚時、觀光時、吃飯等等,都是自己在「玩」手機,跟身邊的人沒有任何溝通。而下面則有來自愛恩斯坦的說話:

“I fear the day that technology will surpass our human interaction.  The world will have a generation of idiots.”

愛恩斯坦並沒有清楚說明他所指的儍瓜 (idiots) 是甚麼樣的人,但他卻很清楚指出,到時人們會將科技看重於人與人之間的相交和溝通,而這是他最害怕見到的。從這點看,若人與人之間不再有溝通,各人只是以手機跟其他人「說話」,他們會漸漸變成儍瓜。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有研究指出,面對面的溝通中,其實主要是通過非言語的表達,包括面部表情、說話的聲調和語氣等等,才能真正能將信息傳達給對方。所以,若只用手機以短訊跟人溝通,不一定完全接收到正確的信息,可能會產生誤會,長遠的話,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會出現問題。而且,這樣的人漸漸不會再懂得跟其他人談話和接觸,現今在許多社會中出現了宅男宅女,帶出的問題也實在不少。另外,只用手機短訊溝通,便有可能不再懂得拿起筆來寫字,而且,有很多人寫手機短訊,用了自創的簡寫,不理會文法,不理會是否寫錯字,長遠下去,不要說寫文章,我相信連寫字都有困難。

29 May 2013

June Fourth


六四快到了,中央又要做「預防措施」。新聞報導指,六四屠城中被殺的北京中學生王楠之父王範地,早前獲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培訓交流中心邀請,來港出任 「青樂杯」2013 香港國際青少年琵琶比賽的專家顧問,王範地接受邀請,並打算由妻子張先玲陪同來港。而身為「天安門母親」成員的張先玲表示,中央找她,問她可否不去香港,因為六四快到。於是警察提出換人陪同王範地來港,張先玲要求警察當局派人代替她。不久,主辦單位通知他們,已取消了對他們的邀請,原因是六四臨近,主辦單位感到為難。其實,王範地夫婦原定五月二十八日到香港,出席三天(至三十一日)的比賽,六月一日就離開香港,沒有打算出席六四燭光集會。王範地夫婦對這次事件感到很憤怒。

中央對政治事件這樣「先知先覺」,並做足預防措施,如果中央能夠將這種態度用在管理衛生、監控食物等等的社會民生事情上,內地必定會有更好的發展,經濟亦會比現時更蓬勃。

28 May 2013

家庭是人生的冒險

這本書從原生家庭開始,到組織家庭、教養孩子、面對婚姻衝突和困難、迎接晚年生活的種種挑戰等等,從不同方面的討論,讓我們看到家庭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家庭是給我們力量,又是最令我們受傷的地方。如果我們能勇於面對家庭給我們的美好和衝突,我們會在當中有成長。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的確很大,你可以細心想一下,你父母的生活策略,是否已成為你的生活策略?你的家中是否有一些不明文的規則?這些規則是你自少便知道要跟從的嗎?我們有否將這些都帶到我們自己建立的家庭裡?


作者指出,與人相處是深入認識自己的好機會,而跟家人相處必會有衝突,這些是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弱點和面對自己的固有創傷的機會。例如我們在婚姻中,可能有些說話或行為是我們受不了的,而這些可能正顯示出我們內心一些未能和解的事情、一些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問題。若我們能在這些問題裡反思,學習處理這些創傷,便能夠認識自己和家人,與他們一起成長。

25 May 2013

Ideal Place


香港第三位特首上任後,不少市民對香港的前景都甚憂慮,就如九七之前的情況相似。身邊的一些朋友都重提移民的話題,因為她們都覺得香港不是一個長遠可以安心居住的地方。有很多人都考慮去台灣,因為曾到台灣旅行的人都會感受到台灣人的人情味,是香港人或內地人所欠缺的。相信也會有人考慮其他國家,如澳洲、美、加等,這些地方的物資豐富,食物品質監管較嚴謹,而且給與人民的自由亦較多。

不過,其實每個地方除了有其吸引人的優點外,亦有其問題。最近新聞常報導一些我們認為自由民主的國家,都發生了槍殺或殺人事件,有些是涉及種族仇恨,有些是私人恩怨。另外,在歐洲,亦有出現食物品質未能好好監控,以致有馬肉冒充牛肉在市場出售。

所以,世上其實沒有一個地方是完美的,你去某一個國家定居,要有準備那地方會有一些人、事、物是你不滿意的,亦要知道在任何一個地方都不一定是完全安全,不會受任何危險威脅。我相信,到了將來,天國才是最理想的居住的地方。

19 April 2013

Burial


「死無葬身之地。」這是一位長者論及香港地少,以致港人近年要找地方為離世的親人安葬都有困難的評語。她的確說得對,以前的人都要土葬,而近年大都選火葬,原因未必是現今的人喜歡火葬,而是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他們要接受這個方式。

當港人發現火葬的地方都欠缺後,便開始考慮「最新」的花園葬或海葬。採用這兩個安葬的方式,骨灰不會長時間放在同一個地方,而是散在一個花園或在海裡。其實,不少信仰都相信人離世後,靈魂會去另一個地方。如果我們相信人離世後,身體只是個外面的軀殼,靈魂的安息比軀殼的安葬更重要的話,我們便不會再介意身體以哪個方式安葬。反而現在就要想想,將來我們的靈魂有沒有真正安息的地方。

11 April 2013

Song


很喜歡 Anne Murray 這首歌,我覺得是首詩歌。

I cried a tear, you wiped it dry
I was confused, you cleared my mind
I sold my soul, you bought it back for me
And held me up and gave me dignity
Somehow you needed me

You gave me strength to stand alone again
To face the world out on my own again
You put me high upon a pedestal
So high that I could almost see eternity
You needed me, you needed me

And I can't believe it's you
I can't believe it's true
I needed you and you were there
And I'll never leave, why should I leave?
I'd be a fool 'cause I finally found someone who really cares

You held my hand when it was cold
When I was lost you took me home
You gave me hope when I was at the end
And turned my lies back into truth again
You even called me "friend"

You gave me strength to stand alone again
To face the world out on my own again
You put me high upon a pedestal
So high that I could almost see eternity
You needed me, you needed me

You needed me, you needed me

09 April 2013

Re-opening

一個喜愛寫作並以寫作為生的人,停了一段日子沒有寫部落格,今天又心思思想寫,所以都是決定重開我這個部落格。相信你們以前間中都會瀏覽我的部落格,我今次重開,不會寫太多關於我的事情,所以如果你想從這部落格得知我的近況,你會失望。因為我始終喜歡我的朋友直接找我,跟我聊天,而不是從部落格或者面書了解我的近況。

28 February 2013

Scars of a Chef

即使我不擅長煮食,當我讀這本關於一位名㕑的傳記時,我不覺得悶,也不覺得有很多難明的專業名詞。作者 Rick Tramonto 用生活化的文字,道出他從小以來生活上的掙扎、軟弱、黑暗面等等,亦寫出他的夢想、堅持和努力。一個有讀寫障礙、曾吸毒、父親入獄、母親情緒有問題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跌跌碰碰,為他唯一可應付得來的工作及興趣——做厨師——而努力奮鬥。

年輕時因為父母沒有時間照顧獨子的他,所以他容易落入毒品中,曾想脫離,卻難以自拔。後來,當他開始做厨師,有一次因為差點兒因吸毒而拖垮他的厨師職業,於是這恐懼令他決心放下毒品。

夢想驅使他用心奮鬥,連毒品亦可以放下。另一方面,這個夢想——他的事業——卻成為了他的另一個癮。他每天、每周、每月、每年都在忙碌,沒有一刻停下來。及至後來金融海嘯令他的公司要關閉,他不知道他應該如何繼續生活,並不因為他的經濟令他不能暫時維持生計,而是他從來不知道當工作暫停時,他應該如何面對,因為他從來沒有試過停下工作一刻。連他的婚姻,因著他的工作狂熱而出現問題,他亦不知應如何處理。後來,是他的信仰令他重新安排人生優先次序,這時,他才找到人生方向。


 人生,只可活一次,你的夢想是甚麼?你的優先次序又是如何安排?

28 January 2013

黎民的信仰疑惑

你有否想過,如果生活走進「設定模式」會是怎樣的生活?這本書只有三篇文章,其中一篇是關於信仰進入了設定模式 (default mode)

信仰成為習慣,不再有檢視、不反省、不發問、不思考,我們的人生漸漸便跟這信仰疏遠。有沒有問:我們相信神,是否真的帶來生命的轉變?我們是否真的能經歷生命的豐盛?

會發問表示你在應用你的信仰,否則它只是一個安裝好的程式,卻沒有在生活中運作。其實不只是信仰,在人生各方面都一樣,若你的工作、家庭生活、跟親友的交往都成了「設定模式」,那你大概已經不再理會家人和親友在經歷甚麼事情,也不知或不關心他們最近心情如何。若你的工作以設定模式運作,你可能已失去動力去發展你的事業、發揮你的所長。不進則退,生命要時常檢視和反省,才不會成為一池死水。